在“因城施策”的大框架下,年初至今,国内已经有超过60个城市出台房地产放松政策,其中不乏郑州、福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
房地产放松政策范围也涵盖了降低房贷利率、放松或取消限购限售政策、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提供财政补贴等诸多方面。
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开始加快发力。在降息、降准等政策落地后,央行宽货币的态度已然明确。所以现在市场更关心的就是“宽信用”行情到底何时能够到来。
2021年末,在政府债和企业债的带动下,国内社融同比增速已经开始触底回升。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当时社融同比增速回升更多的是基数原因,比如政府债的错位发行等等。从信贷结构上看,去年末银行使用票据冲量、中长期信贷占比偏低等现象明显。同时,央行的调查问卷也显示去年四季度实体融资需求依旧偏弱。
在政府发力诉求明显但是实体融资需求依旧疲软的时候,市场对于今年信贷“开门红”的情况十分关注。
1月以来,政策信号频出,政策底已经十分夯实了。比如以降息为标志,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的趋势已经是一张明牌了;比如wind数据显示1月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了4800亿元;再比如地方两会之后,各地设定的2022年GDP增速目标均比较积极,除北京外,目前已公布数据的29个省或直辖市均将GDP增速设定在5.5%及以上水平。
在政策稳步发力的时候,市场开始关心经济底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到来。但是1-2月份又进入了传统的经济数据空窗期,市场只能够通过一些高频数据或者间接数据来一窥2022年初的经济成色。
那么1月PMI数据作为2022年第一个公布的比较全面的经济类数据又向市场传递了什么信号呢?
2022年1月,综合PMI指数为51.0%(前值为52.2%),制造业PMI指数为50.1%(前值为50.3%),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前值为52.7%)。
随着房地产长效机制的设立,土地财政的信用创造功能将逐步弱化。房地产与信用创造脱钩之后,经济要想健康稳定发展,还是得依靠新的融资和财富创造机制。这时就需要对金融体系进行重塑,发挥金融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和居民储蓄向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聚集的作用,为经济增速换轨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那么资本市场又是如何发挥这一作用的呢,下面我们就跟随金融市场改革的步伐,来详细探讨一下资本市场该如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01
2012年以前:利率管制时代
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利率整体是受到管制的。由央行设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或者再加上一个较窄的浮动区间,这样就会存在一个比较固定的利差。
从央行降准到政治局会议,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12月以来,市场信号繁多,政策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明年年初的各项经济工作事项了。
偏积极的政策表态让市场在确认目前经济有下行压力的同时,对后续政策发力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提前下达的专项债能否推动基建增速上行;“因城施策”背景下,部分地区监管政策放松力度如何,房地产投资增速能否企稳等都成为了市场目前十分关注的重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分析当下各项经济指标的走势,对于我们判断后续经济方向有很大的作用。
从目前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上来看,11月经济数据喜忧参半。
乐观的是目前随着政策发力,房地产销售有所回暖,并带动房企加快竣工。同时,在出口的拉动下,制造业投资、工业生产等的表现都不错。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目前房企的拿地还在进一步下行。另外,在疫情影响下,居民消费迟迟没有修复,而因为缺少合格项目等,基建也尚未发力。
第一,我们先来看一下固定资产投资。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2%,比1-10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9%,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受近期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部分房企潜在风险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城市对房地产的监管力度在边际上有所放松,比如央行多次表示要稳健开展房地产贷款业务和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
除了房地产信贷政策在纠偏之外,到了年末,政府债的发行进度也在加快,wind数据显示,10月地方政府债的总发行量达到了8689亿元,净融资额6893亿元,净融资额是今年以来的新高。在政府债发行加快的时候,基建有望发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的宽信用预期有所升温。
相反的观点也有,比如有观点认为目前房地产政策只是边际的放松,“房住不炒”政策并没有改变,房地产销售也还在下滑,加上房地产税逐步推进,房地产很难成为本轮宽信用的载体。
在市场还没有形成一致预期的时候,刚公布的金融数据或许能够为我们分析后续国内宽信用行情的走势提供一定的指引。
10月金融数据公布,社融同比增速在政府债等的带动下,止住了下滑趋势,10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前值为10%。虽然增速稳住了,但是从细分项的结构上看,金融数据结构依旧偏差,宽信用还需等待。
11月8号晚间,央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
碳减排支持工具不仅仅是多增了一个新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而已,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从中国货币-信用体系重构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一工具背后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从90年代开始,中国是外需导向的,外需导向有个什么特点呢?那就是赚取了大量贸易顺差和吸引外资流入,并推动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这个过程,自然是不断在吸收外汇占款的。贸易顺差可以积累美元,外资流入也在积累美元资产,这些通过居民-银行-央行的结汇,变成了外汇占款。
既然是外需导向,形成了经常账户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的“双顺差”,那么在创造了巨量的外汇储备的同时,基础货币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靠的是外汇占款。
换句话说,外汇占款之所以能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与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匹配的。
现在市场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在大宗商品持续上涨,PPI向上突破10%之后,国内通胀到底能持续多久?二是在房地产销售持续下滑、消费依旧疲软、基建有待发力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四季度到明年初的下行压力到底有多大?
对于后续国内经济下行的态势,市场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致预期。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有多大,三、四季度GDP两年复合增速是否会回落到潜在经济增速之下等问题上,市场其实还是有一定分歧的。
比如乐观的认为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后,基建会发力,谨慎一些的认为在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还未放松的时候,基建难堪大任。
这时候发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能够为我们判断后续国内经济走势提供一个参考。
先简单来看一下今天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总体来说,三季度经济数据并不乐观。三季度GDP两年平均同比增速为4.9%,前值为5.5%,同比增速下滑了0.6个百分点。
分项来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同比两年平均增长4.8%(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长为4.3%),第二产业两年平均增长5.7%(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长为6.1%),第三产业两年平均增长4.9%(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长为4.9%)。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三季度GDP增速下滑可能主要是在第三产业同比修复缓慢的时候,第二产业同比回落导致的。
从分项上来看,第二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和建筑业,从往年数据上看,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在80%左右,主导了第二产业的变化。
但是在三季度,受国内疫情反复、异常天气(洪涝灾害等)、政策变动(限产限电)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三季度工业生产表现一般,工业增加值两年同比增速从6月的6.5%逐渐下滑,7、8、9月分别为5.6%、5.4%和5%。工业增加值的逐渐下行成为了第二产业同比增速下滑的主要拖累项。
另外,因为房地产投资下行,基建投资持续低迷,可以预计的是,建筑业在三季度的表现也比较差。
除了GDP数据,我们进一步来分析经济中的几个主要分项数据。9月的经济数据值得关注的有这么几个点:
第一,受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持续下行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第二,财政支出力度依旧偏弱,基建投资迟迟没有发力,谨慎看待基建后续上行空间。
近期多省出台限电、限产措施,受此影响,相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截至9月27号,动力煤9月涨幅达到了44%,继续创下历史新高,全国水泥价格指数9月上涨26%,也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加大对“两高”项目的监控,加大“能耗双控”的实施力度呢?
这可能和今年上半年多地能耗双控不达标有关。8月发改委发布的《2021 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今年上半年有7个省份能耗双控目标均为红色一级预警,有19个省份至少有一项是橙色预警。
能耗双控纷纷超预警是因为今年政策突然加码了吗?也不是,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今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下降3%,这一目标和2018、2019年的目标一样,后续该指标也未变动。
如果中途没有政策加码,为什么近期突然政策开始收紧了呢?这一点有一个很好地参考项就是粗钢。
年初的时候就有消息表示今年粗钢要实现同比零增长,但是因为上半年粗钢需求旺盛,这时候地方政府可能出于经济增长等方面的考虑,并没有控制产能,所以在2021年4月粗钢累计同比上涨了15.8%。
而前期的高增长就为后续的压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政策加码之后(多地出台限产政策),粗钢产量出现断崖式下滑,粗钢当月同比一路从4月的13.4%下滑到了8月的-13.2%。
从这个逻辑来看的话,现在严格进行“能耗双控”就是因为前期太松了,各地能耗指标不降反升,超过了警戒线。而到了年底,要进行指标考核了,这时候才开始发力,一年的任务被动集中到了年末几个月,压力自然很大。
留言版
|
好友秀
|
相册
|